新华网1月13日电据马来西亚《东方日报》报道,一对马来西亚夫妇在一场工艺竞赛中获得100多项大奖,但被批评没有做“传统文化”。两人在短短一年内将“刺激”转化为“动力”,成为“揉面”的大师。 马来西亚槟城的张含韵是一名家庭主妇,而她的丈夫罗旺达是木槌汽车厂的老板。他擅长制作红包灯笼。到目前为止,这个家庭已经参加了许多手工艺竞赛,并获得了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奖项。 张含韵年轻时曾在一家工艺品商店工作。他擅长各种工艺,包括三维点钻、折纸、中国结、回收物品的再创造等。罗旺达在妻子的影响下爱上了手工作品,作品精美绝伦。 然而,一年前,一对热爱手工面团的夫妻成了面团揉面大师,由于朋友的一句话,他们把南方祖先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了下来。 张含韵回忆说,这个家庭曾经参加手工制作的比赛,比如用红包制作灯笼。他们还被邀请在各种活动中演示和教授制作灯笼的红包。2019年,一位剪纸艺术家告诉他们,用红包做灯笼不是传统文化,剪纸是传统文化。 罗旺达当场被对方的话“刺激”,决定学习一门在马来西亚已经衰落的传统艺术。最后,两人决定学习揉面。在寻找信息、摸索和尝试之后,在多次失败之后,这两个人尝到了成功的果实。 张含韵笑着说,当这对夫妇第一次开始做面团揉揉机时,面团变成了“印度煎饼”,打破了电磁炉,但他们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继续学习和尝试。 揉面机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糯米粉、蜂蜜和盐等。它们应该被搅拌和蒸熟,面团应该被揉得完全没有裂缝。面团雕像不应该暴露在阳光下。它们应该自然干燥,以达到着色前干燥和不发霉的效果。 “目前,我们的作品不仅限于制作历史传说,还包括卡通人物。只要工艺纯正,并配以适当的颜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有耐心,只有积累经验,我们才能达到熟练的技艺。” 除了受到学校和组织的邀请进行演示外,罗旺达和张含韵还为慈善集市等单位制作了揉面钥匙圈。"我们应该通过接受和使用它来回报社会." 鼓励孩子学习中华艺术 张含韵鼓励孩子们花时间学习揉面艺术,继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而不是花时间玩手机。张含韵说揉面是世代相传的祖传手艺。如今,马来西亚很少有人知道揉面的艺术。如果我们不培养接班人,这种艺术将来可能会在这个国家消失。 因此,她经常鼓励她的3个13到17岁的孩子学习揉面的艺术,并指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如何通过接触揉面和蒸面粉。 “现代人沉迷于玩手机、散步、吃饭和玩耍,但花太多时间在上面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会鼓励孩子们减少玩手机的时间,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揉面,这更有意义。” 她坦率地说,要做一件好作品,必须有雕刻技巧、扎实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这样她就不会急于求成,而是希望孩子们培养耐心,相信“只要一个人有技能,铁杵磨成针”。 张含韵还说相比之下,书法和剪纸确实是众所周知的艺术,所以在农历新年期间,许多中国组织竞相举办春潮比赛或剪纸示范。揉面的艺术对许多人来说很奇怪,甚至是闻所未闻的。 "因此,我建议马来西亚华人剧团和文艺团体不妨邀请揉面大师在农历新年等活动中展示和解释这种古老的艺术,以便新一代能够理解这种古老的艺术,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面团捏合机也叫面团雕塑,是一种 |